熒惑守心

熒惑,火星在中國古時的名稱,取其顏色熒熒如火,亮度和位置變化較大,使人迷惑的意思。太陽系各行星皆以相同方向繞太陽公轉,從地球上觀看,它們大部分時間會在天球向西慢慢移動,稱為「順行」。由於各行星公轉周期不一,行星間相對位置改變時,我們觀測各行星的視線亦隨之改變,就會發生轉向的現象。

這個示意圖解釋火星在天空中所走的複雜路徑。圖中顯示火星與地球在六個不同日子時的相對位置。火星的運行速度比地球慢,所以當地球越過火星時,相對於背景恆星,火星的視路徑就會改變速度和方向。 (圖、文:朱德權先生,香港大學物理系)

當行星在天球上轉向時,視運動顯著減慢,稱為「留」,中國古時又稱「守」。兩次轉向之間向東移動時稱為「逆行」。期間,當外行星運行至與地球和太陽連成一缐,即是從地球看來行星位處太陽相對的位置時,這情況稱之為「衝」。衝發生時,行星整夜可見,視直徑和亮度都幾乎達到最高,而位相亦達至圓滿,是觀測的最佳時機。

2016火星衝 ∕ 熒惑守心 示意圖

火星於2016年4月17日開始逆行,5月22日衝日,相位達1.0(即受陽光照射的一面100%向著地球),視直徑18.4角秒。由於火星軌道的偏心率較大(0.093,地球軌道的偏心率0.016),本年最接近地球時不是成一直線的火星衝,而在5月31日,比衝時近了約100萬公里,離地球7528萬公里。火星繼續逆行至6月30日,屆時視直徑已降至16.3角秒。

火星在4月17日「留」在中國星官—心宿的範圍內,故又稱為「熒惑守心」。心宿即現代通用星座天蝎座的心臟部分。由於居中的心宿二(又名大火)是顆明亮的紅巨星,心宿亦代表蒼龍的心臟。歷朝古人都把心宿二視為皇帝,旁邊兩星分別是太子和庶子,故此把火星在心宿轉向視為「天罰」,有危難威脅到帝皇的啟示。他們把「熒惑守心」解讀成凶兆,諭意災難發生。歷代史書記載多次在「熒惑守心」的年分出現帝崩、戰亂、天災等情況。現代人得知天體運行的規律,經過學者考證後,中國史書中的「熒惑守心」竟逾半有誤,不少更未被記錄。這比其他天象的錯誤率顯著地高,當中特別附帶「凶兆」的,相信部分是被刻意偽造天象記錄,以迎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後世應以史為鑑,證明迷信、流言,也敵不過千百年後理性的考驗。

中國歷代朝廷的支持,讓天文觀測、曆法的知識一度走在古文明的前端,協助農業社會的發展,多次改進曆法和天文儀器亦體現對知識和事實的尊重和探求的一面。面對盲目迷信的思維,要罔顧事實弄虛作假,事事借天託古而非詳述理據,實在讓人感到可惜。倒不如藉此機會,好好欣賞天象的變化,學習自然之道。

 

延伸閱讀:

本週特寫—火星衝與視直徑
http://www.hokoon.edu.hk/weeklysp/1404_1.html

本週特寫—火星衝與會合周期
http://www.hokoon.edu.hk/weeklysp/1202_4.html

本週特寫—中國古天文略談﹕「天垂象,見吉凶」?
http://www.hokoon.edu.hk/weeklysp/1608_3.html
http://www.hokoon.edu.hk/?p=5085

熒惑—天文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100063771412106/search/?q=熒惑

參考資料:

  1. 朱德權. (無日期). 宇宙的本質. 2016年4月13日 擷取自 香港太空館: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Space/archive/EducationResource/Universe/framed_c/index.html
  2. 李華聰. (2015). 二○一六年香港天文年曆. 香港: ALMANAC RESEARCH GROUP.
  3. 陳己雄. (2007). 中國古星圖. 香港: 香港太空館.
  4. 黃一農. (2004). 社會天文學史十講.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5.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2015). 天文年鑑 臺北: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6. 齊銳、萬昊宜. (2013). 漫步中國星空. 北京: 科學普及出版社.
  7. 劉次沅、吳立旻. (2008). 古代「熒惑守心」記錄再探. 自然科學史研究, 27(4).

 

後記

2016年成文之際,太平洋兩岸發生震級逾7級的地震,正當關心災區情況之時,竟然有媒體把地震和熒惑守心拉上關系,藉此吸引眼球和點擊。這無疑是無視現有證據的論述,根據過去逾百年的地震記錄,無任何規律與行星運動有關,統計亦無顯示近年有增加的跡象。資料顯示平均每年發生8級地震一次、每月出現多於一次7級地震、6級以上的更是以隔日出現的密度發生,與罕見天象無關。請讓邏輯理性克服主觀感覺,讓虛妄迷信的謠言止於理智者。天災時常有,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禍更加是可以避免的。與其胡扯濛糊焦點,無異於幸災樂禍,不如探討如何認識環境、做好防災應變、減少人禍出錯的方法。

 

參考資料:

U.S. Geological Survey. (2021, 9 30). Lists, Maps, and Statistics. Retrieved 9 30, 2021, from Earthquake Hazards:
https://www.usgs.gov/natural-hazards/earthquake-hazards/lists-maps-and-statistics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2017). 地震百問. 臺北: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香港天文台. (無日期). 香港天文台地震速報. 2016 擷取自 Twitter: https://twitter.com/HKOEARTHQUAKE5C

 

天文導師
曾展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