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帽山溪流也藏著宇宙最強生物——水熊蟲!

二零二五年八月 第一期

香港大帽山溪流也藏著宇宙最強生物——水熊蟲!

「宇宙最強」小萌物:水熊蟲是誰?

 

想像一種生物,能在太空真空、攝氏150度高溫,甚至接近絕對零度(-273°C)的極端環境中存活,還能「死而復生」——這不是科幻劇情,而是真實存在的「水熊蟲」(Tardigrada)!這種身長不到1毫米的緩步動物,因圓滾滾的外形和八條短腿被暱稱為「苔蘚豬」或「水熊」,但別被可愛外表騙了,牠們可是科學家認證的「地球最強生命體」(BBC News 中文, 2019)。

2007年,歐洲太空總署實驗中,水熊蟲暴露於太空輻射10天後仍能復活(綠色力量, 2019);2019年更因以色列探測器墜毀月球,意外成為首批「月球移民」(BBC News 中文, 2019)。但你知道嗎?這群「外星級」生物,其實就藏在你我身邊——香港大帽山的溪流苔蘚中

從太空到香港:水熊蟲的「全能住宅王」祕密

香港大帽山的溪流

水熊蟲能稱霸極端環境,全靠「隱生」絕技:遇到惡劣條件時,牠們會脫水蜷縮成小球,新陳代謝降至0.01%,宛如按下暫停鍵;數十年後遇水即可「復活」(綠色力量, 2019)。這種能力讓牠們棲息地遍佈全球,從南極冰層到火山溫泉,而香港的清澈山澗如大帽山溪流,正是牠們的樂園之一!

暗場顯微鏡下的香港水熊蟲 (400X)——正活潑覓食中!

小知識:在大帽山潮濕的苔蘚或沉積物中,水熊蟲正忙著吸食藻類汁液,甚至偶爾「同類相食」(綠色力量, 2019)。下次爬山時,不妨想像腳邊的苔蘚裡藏著微型太空戰士!

香港野外的小驚喜:原來我們與「宇宙強者」為鄰!

相位差顯微鏡下的香港水熊蟲 (400X)

水熊蟲的存在提醒我們:香港的自然環境雖小,卻蘊藏驚人生物多樣性。一條不起眼的山澗,可能是極端生命力的展示場;而它們的基因密碼,更啟發科學家研究輻射防護與醫學應用(綠色力量, 2019)。

下趟漫步大帽山時,別忘了低頭看看——說不定某片苔蘚裡,正躲著一隻曾「登月」的宇宙傳奇呢!

 

參考文獻

 

助理教師
羅綺婷


太陽蟲:微觀世界的神奇「小太陽」‌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 第三期

太陽蟲:微觀世界的神奇「小太陽」‌

 

同學們,你們聽過「水中撈月」的成語嗎?那群猴子希望把井底的月亮撈起來,結果當然是徒勞一場。不過,雖然水裡的月亮撈不起來,但我們卻能在微觀世界裡捕捉到「小太陽」!

在複式顯微鏡下的太陽蟲(400X)

‌水生微生景的「小太陽」‌

這些水中的「小太陽」其實名叫太陽蟲,學名是太陽蟲目actinophryids,而且屬於太陽蟲門Heliozoa。它們體呈圓球狀,就像一個個微型的小太陽,在微觀世界中熠熠生輝。太陽蟲的身體被一層光滑、膜狀的外包所包裹,內外質分明,外質中有許多大的空泡,而內質則更加緻密1。更神奇的是,有的種類甚至含有共生綠藻,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真是微型世界中的「綠色小工廠」! ‌

 

‌放射狀的絲狀偽足‌

太陽蟲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它們那放射狀的絲狀偽足。這些偽足從蟲體四周伸出,就像太陽的光芒一樣四射開來,不僅美觀,還充滿了力量。偽足內藏有堅硬的軸絲,使得它們能夠挺直地伸展,成為太陽蟲捕食和移動的有力工具2。想像一下,在清澈的淡水中,這些「小太陽」們漂浮著,用它們那獨特的偽足捕捉著周圍的鞭毛蟲、纖毛蟲,甚至比自己身體還大的輪蟲,是不是覺得既神奇又有趣呢? ‌

 

‌神奇的繁殖方式‌

太陽蟲不僅外型獨特,它們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神奇。它們能主要是透過無性生殖的二分裂或出芽生殖來繁衍後代,更可以用幼體配合的有性生殖3,真是微觀世界中的「生育專家」。這種繁殖方式讓我們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 ‌

所以呀,雖然「水中撈月」是個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在微觀世界裡,我們卻能捕捉到這些神奇的「小太陽」。在香港的淡水溪中,就有機會發現它們的蹤跡。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到淡水中發掘這些微觀世界的「小太陽」吧!

 

助理教師
羅綺婷老師

 

參考資料

  1. William D. Taylor, Robert W. Sanders,3 – PROTOZOA,Editor(s): JAMES H. THORP, ALAN P. COVICH,Ec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North American Freshwater Invertebrates (Second Edition),Academic Press,2001,Pages 43-96,ISBN 9780126906479,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690647-9/50004-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6906479500041)
  2. Chantangsi, C. (2002, February). Actinophrys “a well-known sun animalcule.” Micscape. Retrieved December 10, 2024, from http://www.microscopy-uk.org.uk/mag/indexmag.html?http://www.microscopy-uk.org.uk/mag/artfeb02/ccactino.html.
  3. Actinophryida Hartmann, 1913 in Döring M (2022). English Wikipedia – Species Pages. Wikimedia Foundation. Checklist dataset https://www.gbif.org/species/113527881 accessed via GBIF.org on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