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十一月 第一期
過渡性房屋
「地少人多」是香港社會的典型寫照。在土地資源與人口規模嚴重失衡的背景下,城市空間不得不向高空延伸,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彷彿在中心地段若不興建高樓,便辜負了每一寸土地的價值。然而,近年來一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建築形態 — 色彩明快、層數不高、規模不大的「過渡性房屋」,正悄然在城市中出現。
  
4層的過渡性房屋「可悅居」和後方19層高的竹園南邨對比
目前,香港的過渡性房屋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其一,「舊樓活化」:即利用現成的空置樓宇,如市區的私人住宅或政府物業,進行整幢改裝。例如,位於何文田勝利道的整棟「僑華樓」,正是此類項目的典範。
               
其二,「建築轉型」:是將非住宅用途的閒置建築,如廢棄校舍或工業大廈,改建為住宅單位。例如,早在2010年已停辦位於象山邨的荃灣信義學校,其校舍便在該計劃下華麗轉身成為「樂屋」並提供145個居住單位。
    
其三,「創新新建」:是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等創新技術,在政府或私人提供的閒置土地上從零開始興建。例如,坐落於荃灣海角街與海興路交界的「仁濟軒」,便是採用此技術建成的兩層高建築群。
    
綜觀以上三種類型,不難發現,過渡性房屋的意義遠不止於提供棲身之所。它更代表著香港在城市發展理念上的一種「精耕細作」式轉變:從一味追求「向上發展」,轉向深度挖掘和循環利用城市的「隱性空間」。將閒置的土地與建築(如空置校舍、工廠大廈、短期租約政府用地等)重新賦予用途。你的身邊又有哪一類型的過渡性房屋?
地理科老師
黃樂詩
參考資料:
- 房屋局。(2024)。過渡性房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取自https://www.hb.gov.hk/tc/policy/housing/policy/transitionalhousing/transitionalhousing.html
 - 李兆波。(2023年3月)。過渡性房屋的社會與經濟效益評估。《地平線》,*58*,1-22。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取自http://www.eaa.org.hk/Portals/0/Sections/CC/Horizons/2023_Mar/1-22.pdf
 
圖片出處:
- 樂屋網。(2022)。樂善堂社會房屋計劃「樂屋」- 改建荃灣象山邨學校項目 。九龍樂善堂。取自https://www.lsthousing.org/lst-housing-new-project/housing_detail?id=1
 
- 樂群社會服務處(2025)。過渡性房屋計劃 – 「樂住‧FUN享」。取自https://www.lok-kwan.org.hk/transitional_housing/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新聞公報(2023)。房屋局舉辦過渡性房屋開放日(附圖)。取自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09/22/P202309220031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