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五月 第一期
「觀塘綫」的終點站是?
為甚麼港鐵「荃灣綫」的終點站是荃灣,但「觀塘綫」的終點站卻不是觀塘?這是筆者參觀港鐵展覽時隨行孩童的提問。要回答這個問題,便要多了解香港城市發展與鐵路發展的關係。
相信大家也聽過「新市鎮」一詞,但你又有聽過「衛星城市」嗎?香港的「衛星城市」早於1950年代後期發展,是比「新市鎮」更早出現的城市規劃概念。「衛星城市」的發展是由於當時香港島及九龍市區的土地飽和,為紓緩市區人口過度集中所帶來的城市問題,於是便將城市向東西兩邊擴展,故兩大衛星城市分別為東面的觀塘及西面的荃灣。如欲了解更多關於兩大衛星城市的發展歷程,可參考本中心的昔日特寫《雙生兒》。
而為了將兩大衛星城市連接香港經濟重心的中環,鐵路運輸作為香港交通的主要骨幹實為不可或缺的角色。於是香港地下鐵路於1979年首次通車時,其最初代的路線便是往來觀塘至石硤尾。1982年,往來荃灣至中環的「荃灣綫」正式通車,而「觀塘綫」也正式改名,並往來觀塘至油麻地,兩大衛星城市正式與香港商業中心區連接起來。
可惜,觀塘作為「衛星城市」的試點,卻由於未能配合高度用地需求,加上土地利用衝突帶來的種種弊端,實際上無法達到「自給自足」的概念,最終是以失敗告吹。然而失敗乃成功之母,汲取觀塘衛星城市規劃失誤的經驗,政府自1970年代起進一步將衛星城市的規模擴展成現今為人熟悉的「新市鎮」,新市鎮於新界地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先有荃灣、沙田、屯門;後有大埔、粉嶺/上水、元朗;今有將軍澳、天水圍、東涌。
而香港新市鎮與鐵路發展關係密不可分,影響著香港的城市規劃、經濟活動及人口分布。如東鐵綫的延伸推動新界東北人口增長,帶動沙田、大埔、粉嶺/上水的新市鎮發展;西鐵綫(現屯馬綫)則促進新界西北的城市化發展,連接屯門、元朗、天水圍新市鎮;而觀塘綫亦隨著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向東延伸至調景嶺,與將軍澳綫交匯,以服務人口急增所帶來的通勤需求。
所以,「觀塘綫」於發展初期,其終點站的確是位於觀塘。及後由於香港城市發展需要鐵路擴展配合,其終點站才延伸至現今的調景嶺。最後,看一看香港鐵路的未來發展規劃,你又知道與哪些香港未來城市發展計劃有關呢?
地理科老師
姚倩薇
參考資料:
HKNEAC (2007),〈雙生兒〉,於2025年4月30日擷取自:https://hokoon.edu.hk/weeklysp/0706_1.html#gsc.tab=0
當代中國(2024),〈香港新市鎮|荃灣:由工業城市到自給自足〉,於2025年4月30日擷取自: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