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十月 第二期

搞邊蝌 2025

時間過得很快,事隔一年,今年「跟着專家去探索自然」的兩棲及爬行小隊,又再次來到香港觀鳥會在大嶼山水口的農田,觀察水生階段的兩棲動物。不過,今年的生境與去年相比,有一些改變。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數據,2025年5月香港的降雨量較正常少,整個月的總雨量為81.6毫米,僅為正常值290.6毫米的約28%。而2025年前五個月的累積雨量為207.1毫米,約為同期正常值590.9毫米的35%,可見2025年5月的雨量較少。對比以上相同時間在水口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2025年的照片中,濕地的小水池已經乾涸,而經過管理的蓄水池和水耕農田仍然保持濕潤,這在乾旱時期為生物提供了棲息地。因此,我們今年找到的生物都集中在這些管理中的生境。

今年的學生在水口找到六種蝌蚪,他們利用顯微鏡和漁農自然護理署出版的低地蝌蚪二叉式檢索表進行分類。其中四種是2024年曾出現過的,考考大家還認不認得牠們。 牠們的外貌特徵可以幫助我們辨認,詳情可以在《搞邊蝌2024》文章中重溫。

(以上《蝌蚪猜猜看》答案將放在本文章的最尾!)

今年亦發現了兩種2024年未曾出現的蝌蚪:在蓄水池中找到好幾隻沼蛙的蝌蚪,牠們的體型較大,眼睛前端有黑線;另外還有花姫蛙的蝌蚪,其頭部較大,身體透明,尾部的長度是頭長的兩倍。比較可惜的是,長趾蛙的蝌蚪依然沒有找到。

今年的「搞邊蝌2025」活動最精彩的部分竟然不在水裡,而是在花盆底!我們剛到達水口時,遇見一位熱心的村民朋友,她說在花盆底找到一些卵,不知道是什麼生物的,想請我們幫忙辨認。看到卵後我非常驚訝,因為這是我最想看到的蛙卵之一——溫室蟾的卵!上次看到這種卵時,是朋友養的個體,卵也沒有發育完成。這次看到的卵幾乎發育到最後階段,卵內可見小蛙有四肢,頭部的眼睛和嘴巴看起來準備好了,肚子上還有少部分白色的卵黃未被吸收。這些照片是非常好的教材,以後講解到溫室蟾時可以用到這張照片!

溫室蟾是來自巴哈馬群島及古巴的外來種,據說是透過園藝植物來到香港。牠們體型細小,容易躲在泥土和花盆底部。溫室蟾對生境要求不高,喜好潮濕的環境,如森林、草地和城市公園,能適應多種環境。雌蟾可以在潮濕的環境中產卵,卵直接發育成小蟾,而不需要蝌蚪階段。牠們主要以小型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有研究指出,溫室蟾可能對香港原生的盧氏小樹蛙造成影響,因為牠們體型相近,食性相似。溫室蟾的適應和繁殖能力強,可能對盧氏小樹蛙構成威脅。我們可以密切關注嶺南大學Prof. Jonathan Fong的研究——保育盧氏小樹蛙:調查大嶼山種群現況及研究外來種和滅蚊劑的影響,以了解盧氏小樹蛙面對的威脅。

生物科

王凱欣老師

 

《蝌蚪猜猜看》 答案:

A:尖舌浮蛙的蝌蚪

B:斑腿泛樹蛙的蝌蚪

C:虎紋蛙的蝌蚪

D:澤蛙的蝌蚪

你猜對了嗎?

參考資料:
Ray L.H. So, Helen L.Y. Wong and Eric H.N. Ng ,2023, A 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 Guide to Lowland Amphibian
Tadpoles ,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Newsletter Issue No. 27 [Accessed 23 May 2024] https://bih.gov.hk/filemanager/newsletter/tc/upload/35/IssueNo27.pdf

李成, 舒国成, 江建平. 我国蝌蚪的科级分类研究. 四川动物, 2019, 38(1): 111-120. [Accessed 23 May 2024] https://html.rhhz.net/scdwzz/html/58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