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十月第一期

快將消失的味道

近年,香港北部地區陸陸續續發展,不少地方已被政府收回。其中,古洞北亦被納入為新發展區。根據地政總署的資料顯示,當地指定範圍須於2025年11月30日前遷出(見圖一及圖二)。

         

圖一:地政總署收地通告                                                                            圖二:古洞北新發展區範圍展示

就在這個舊社區快將消失之前,有幸到了區內一間醬園參觀,在此將當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是次參觀的醬園名為廣德隆,位於古洞北95地段約754號A – 755號A,始創於1947年,是一間運作超過半世紀的本地醬油廠,主要生產豉油、麵豉、蓮蓉及豆沙。

與醬園負責人先生傾談,得知現時醬園已有一年多沒有再生曬豉油,因為製作一缸豉油的整個過程長達一年,因此絕大部份的豉油缸已沒有運作( 所以缸被反轉了), 只餘下一、兩缸仍在釀製中。

釀製豉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便是利用陽光蒸發缸內的水份,直至缸內出現豉油的結晶,一缸豉油的釀製過程便算完成。

而在廣德隆看見的麵豉,其實是釀製豉油剩下的物質,又稱「原油豉」, 是一款美味的中式調味料。

走到醬園另一方, 是一間培養釀製豉油所需的發酵菌房間,房內有一排一排的大型筲箕整齊排列。看見筲箕的數目,可想像得到醬園在當年生產豉油的全盛時期有多忙碌。

至於醬園內製作蓮蓉和豆沙的工具都一應俱全, 包括有清洗和去除蓮子外貝殼的機器,打碎蓮子用的工具,還有烹煮蓮蓉和豆沙的大鑊, 這些工具大都使用超過40年了。

古洞北的發展,一共影響了有四間醬園,其中三間會選擇結束,而有一間正積極尋找地方繼續營運。似乎,香港要保留天然生曬豉油這個食品工業,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參觀過程中,看見負責人先生和其他員工, 全部都超過60歲了,他們大都在醬園工作了三、四十年,每天都在這兒辛勞的工作。醬園的結束, 對他們來說可有一個藉口好好休息,享受生活。 但先生跟我分享時,他說:「現在每天來醬園工作,可以打發一下時間。」其實,對他們來說,醬園工作可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日後不用再來醬園工作,他們還要重新適應生活的步調,對他們也是一個挑戰呢!

          

圖三:醬園大門口                                              圖四:醬園

 

         

圖五:釀製鼓油用的缸(存放中)               圖六:釀製鼓油用的缸(運作中)

 

         

圖七:豉油缸內部                                                 圖八:收集的豉油結晶,也可以當作食鹽使用。

 

         

圖九:製成品                                               圖十:麵豉 ,又稱「原油豉」。

         

圖十一:發酵房的筲箕                                圖十二:煮釀豉油黃豆用的大鑊

           

圖十三:替蓮子清洗和去殼的機器。                                           圖十四:攪碎蓮子的機器

圖十五:烹煮蓮蓉和豆沙的機器

初階環境教育
孫嘉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