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瘰螈和香港湍蛙

圖一:香港湍蛙

 

圖二:香港瘰螈

 

香港地方雖小,而且高度城市化,但卻孕育著23種兩棲動物,主要原因包括氣侯和暖、雨水充足、地形多變、濕地多樣性高,與及擁有大片的受保護郊野公園土地。23種當中更有兩種是以香港命名的,分別是香港瘰螈和香港湍蛙。

 

香港瘰螈學名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世界上首隻香港瘰螈出自扯旗山上某山澗,Myers 和 Leviton 在1962年將其確定為科學上新物種,並給予一個新拉丁學名。香港瘰螈乃本港唯一的有尾兩棲動物,分佈於新界、香港島和大嶼山的各大小山澗,數量頗多,一直被視為香港獨有品種,直至近年才在香港以外幾個地點被發現。香港瘰螈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作「近危」(Near threatened)。

 

香港湍蛙學名 Amolops hongkongensis。世界上首隻香港湍蛙出自大帽山上,Pope 和 Romer 在1951年將其確定為科學上新物種,並給予一個新拉丁學名。香港湍蛙廣泛分佈於新界和香港島的各大小山澗,多在水流湍急位置的岩石表面棲息覓食,數量頗多。香港湍蛙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作「瀕危」(Endangered)。

 

但香港首先發現的新物種並不一定採用香港作為命名依據,例如盧氏小樹蛙 Philautus romeri ,命名者 Smith在1953年發表此新種時,就採用”romeri”,以表揚Romer 在研究香港兩棲動物的重要貢獻。盧氏小樹蛙同樣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作「瀕危」(Endangered)物種。而且到目前仍是香港特有品種,保育價值比前兩者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上三種均在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中的受保護動物之列,任何人士在未有獲得許可的情況下管有這些物種即屬違法。

生物科老師
饒戈